Scroll to top
© 2024 她的山海旅誌

台中展覽|《水曰 Water Says》陸府植深館藝術特展 — 以水之名的自然反思

圖2圖1艾婕音(Jane Ingram Allen)& 潔米 · 塔巴克(Jami Taback)共同創作〈在深水之中–我們同舟共濟〉,圖片來源/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

 

如果有一天,水也像人一樣可以說話,「祂」會說什麼?

走進位於台中南屯的 陸府植深館,一場獨特且精彩的藝術特展:《水曰 Water Says》正揭開序幕。展覽以「水」作為第一人稱,邀請觀者游走於流動感的沈浸式空間,以五感感受著關於自然、環境和人類三者之共生關係。這不僅僅是一場展覽,更是對包容世上一切事物 —「水」的深刻反思。

長期致力於結合自然生態與藝術、推動環境倡議的 陸府生活美學教基金會 策展團隊「自己人」從環境變動議題出發,邀請三組藝術家:艾婕音 (Jane Ingram Allen) 與潔米 · 塔巴克 (Jami Taback) 雙人組、李欣芫、陳聖文,以手製紙、版畫、聲音、纖維與染料等多元媒材作為載體,傾訴「水」在太平洋兩端的日常,並從中探討因果循環、自然和可持續性之間的矛盾。

 

艾婕音與潔米 · 塔巴克之創作:《在深水之中–我們同舟共濟》與陸府植深館自然光影相映襯。圖片來源: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

艾婕音與潔米 · 塔巴克之創作:《在深水之中–我們同舟共濟》與陸府植深館自然光影相映襯。圖片來源: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

 

水曰:藝術展開與水的誠摯對話

水,是大自然的一部分,也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。然而,水不會說話,無法用言語表現喜怒哀樂;在這場展覽中,藝術家們試圖給予水一個表達情感與發聲的平台,以藝術作為媒介展開與水的誠摯對話,喚起觀者對水資源議題的反思。

 

艾婕音 & 潔米 · 塔巴克共同創作 《在深水之中–我們同舟共濟》圖片來源: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

艾婕音 & 潔米 · 塔巴克共同創作 《在深水之中–我們同舟共濟》圖片來源: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

 

《在深水之中 – 我們同舟共濟》

展覽以《在深水之中 – 我們同舟共濟》作為開場,為長年生活在美西的兩位藝術家艾婕音與潔米・塔巴克在 2021 年開啟的共同創作計畫。她們透過紙纖維與版畫,描述在加州經歷高溫、野火、暴雨和海平面上升的生活記憶。此創作不僅反映出加州當地的氣候變遷,更試圖提醒觀眾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,以及忽略警訊可能帶來的危機。

 

《水曰》藝術家艾婕音 & 潔米·塔巴克分享對水資源議題與創作的關聯。圖片來源: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

《水曰》藝術家艾婕音 (上圖右) & 潔米·塔巴克 (上圖左) 分享對水資源議題與創作的關聯。圖片來源: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

 

藝術家介紹|艾婕音 (Jane Ingram Allen) 

環境裝置藝術家、手製紙藝術創作者。艾婕音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她從小擁有的一塊小農地,她的家人在土地上種植蔬菜,這樣的生活經驗讓她對環境土地產生濃厚的興趣。自 1970 年代以來,她參與各類環境行動並選擇以對環境友善的有機物件進行創作,並減少使用一次性材料。對她而言,藝術是一種凝聚意識的方式,也是與自然和睦相處的一種手段。

艾婕音長期在世界各地參與多項藝術進駐和策展計畫,2004 年,在傅爾布萊特獎助金的支持下,開啟了艾婕音與臺灣的緣分,並與臺灣在地的團隊共同策劃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 (2006-2009)、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 (2009-2019) 、潮藝術基隆國際環境藝術季 (2015-2017)。至今,她持續以熱情遊走在環境藝術領域。

藝術家介紹|潔米・塔巴克 (Jami Taback)

版畫藝術家、藝術史學者。潔米・塔巴克來自藝術世家,她的作品長期關注「氣候難民」— 那些數以百萬計因缺乏自然資源而被迫遷移的人們。她以版畫作為載體,表現出氣候變遷對生態和社會的衝擊並為人們發聲。現在她的興趣在試圖理解並發出關於水的警訊,同時,她對人類對環境影響的擔憂亦促使她在版畫創作時使用無毒的技術。

 

陳聖文作品〈人造免疫〉。圖片來源: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

陳聖文作品《人造免疫》。圖片來源: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


以聲音與纖維裝置再現水議題之矛盾與共存

自 2016 年起,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開啟了場域的新篇章,透過藝術家在植深館現地、委託創作的形式呈現展覽,詮釋展示的多元性。此次《水曰》聯展中的兩位臺灣藝術家李欣芫與陳聖文,分別以聲響與錄像作為共感媒介、纖維裝置增添了多層次的敘事相連。

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陳聖文,過去在參與淨溪淨山活動時,將撿拾被遺棄的人造垃圾融入到纖維創作中。此次《人造免疫》以溪水作為異材質添加的染料暈染在纖維布料上,體現污染造成的水體變色,創作靈感來源自國高中科學課程實驗試劑,欲呈現植物吸附水中重金屬的狀態

在二樓長廊的空間,作品被刻意擺放至較低位置,擬態植物在自然界中實際高度;藝術家並結合展場開闊流動的空間,在展覽設計上調暗光線、拉開作品距離,讓自然風通過作品使其自然擺動,擬態植物在戶外隨風飄蕩的狀態,企圖喚起觀者對於環境與水議題的關注。

 

陳聖文作品《人造免疫》。圖片來源: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

陳聖文作品《人造免疫》以受重金屬污染溪水的變色植物作為隱喻,企圖喚起觀者對於環境與水議題的關注。圖片來源: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

 

《人造免疫》

從臺中老家旁的旱溪獲得靈感,因為旱溪整治工程 (大康橋計畫) 增置的人工濕地植物作為關注對象,除了道出河川現況,也併述著此地水文的流動及變遷。作品以單色刺繡的方式表現水生植物的種類與型態,以個人勞力的投注,正視環境與人文發展的裂痕。水中那些無法被肉眼所看見、亦無法被完全解決的污染進行式,以水的毛細作用,將隱沒於線材中的色料逐漸釋放、暈染,交織人類與其他物種間緊密的連動關係;而線材逐漸被那些斑斕的色彩包裹,亦在回溯都市及商業發展下,對於環境的破壞軌跡與不可逆。 

「人造」一詞,是對於自然系統中「非自然」的呼應。在環境變遷的生存交關之際,我們又再次借助科學之力,找出可以免疫的續存工具。然而位處後自然(Post–Nature) 的當代社會,對於人類的創造與破壞、共生與剝削、使用與消費,看似二元的提問,或許可以提問,我們到底是對什麼免疫?

 

《水曰》藝術家陳聖文解說創作概念。圖片來源: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

 

藝術家介紹|陳聖文

纖維裝置藝術家。陳聖文的作品長期關注在人類發展下所造成的環境破壞,並揭示被忽視的土地傷痕,亦嘗試修補、縫合人與環境間互依互存糾纏的關係,在當代發展與自然生態中進行無聲的雙向對話。因為喜愛親近大自然和觀察生活週遭的事物,過程中啟發靈感,並以撿拾的廢棄物,透過刺繡及編織技法來進行重覆、勞動性質的創作。過去的作品如《麗水里》(2021-2022)、和美鎮》(2021-2022)、苦水》(2022)等,皆受城市的水議題啟發而產生的創作。藉著多次淨灘與淨山的經驗,逐步實踐在當代自然環境變遷下個人信念的養成及落實,與群體改造的影響力。

藝術家社群媒體

 

李欣芫作品《The Waste and the Darkness》。圖片來源: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

 

以「水」作為切入點的聲音藝術家李欣芫,自 2019 年開啟的台灣台南與美國聖荷西的「水蔓延」國際交流計畫起,開始收集各地污水廠的聲音,從環境工程設施的角度觀看水再生的歷程與人文連結。此次新作《 SISTERS (Chí-moāi) 》系列作品中的《The Waste and the Darkness》與《The Related, Us》座落於植深館入口長廊以及二樓暗室內,以聲音、影像和繪畫轉譯「水再生」的循環工程技術,試圖探討自然資源與人類再造技術中的矛盾與共存。

 

李欣芫作品《The Waste and the Darkness》。圖片來源: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

 

《The Waste and the Darkness》

以南部科學園區的臺南園區 (簡稱南科) 污水處理廠,及園區內供水設施 (工業水塔、配水池) 作為田野錄音的主場所。在水資源全區納管的園區中,探索前端的入水及末端放流前的處理歷程,窺探科技製造中水資源的角色、管理及環境成本。透過不同方式收錄安置在地底、建築物中處理設施的管線和機械的振動聲景。在歷程中微觀其聲相,感知聲音與地域的時空延續和連結。

 

李欣芫作品《The Related, Us》圖片來源: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

李欣芫作品《The Related, Us》圖片來源: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

 

《The Related, Us》

以位於美國聖荷西市,西岸最大的區域廢水處理設施、矽谷高級水淨化中心作為聲景探索起點,延續南科污水處理的經驗,並擴展至兩座城市的人文與產業連結。在相同的「處理原理」、相似的城市聚落發展及科技願景中揭示地域、文化、意識狀態的差異透過意識維度的移動,觀看此差異的意識與環境狀態,但共有的基本情感。 

 

《水曰》藝術家李欣芫從聲音作品出發,暢談她在水資源田調計畫延伸到創作的概念。圖片來源: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

《水曰》藝術家李欣芫從聲音作品出發,暢談她在水資源田調計畫延伸到創作的概念。圖片來源: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

 

藝術家介紹|李欣芫

聲音、跨媒材藝術創作者。2021 年南新藝獎得主藝術家,亦為「不正確」實驗室主持人。李欣芫關注視覺世界表層下的流動能量。以「聲音」作為主要感官意識與實踐媒材,探索環境、記憶 (歷史) 與生命之間的映照關係與作用力量。

藝術家個人網站

 

《水曰》策展人洪秉綺。圖片來源: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

《水曰》策展人洪秉綺分享策展理念。圖片來源: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

 

邀請觀者一同感受作品的提問反思

策展人洪秉綺:「我相信作品是會說話的,需要觀者直接進入空間,觀賞及感受。因為這些作品本身就是藝術家想要提出的問題,包括他們的困惑或質疑。我們與藝術家討論的時候,我總是提問:『當看到這麼多環境污染的問題,對於未來,你到底是樂觀的還是悲觀?』藝術家們的回應總是在悲傷中帶有一些正向,相信未來還是有希望的,不管中間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,未來將會有一道曙光在眼前。就像整個展覽裡面,我們會看到一些矛盾與衝突的東西,不斷的輪迴,這就像人類本身就是矛盾的綜合體,與薛西佛斯的希臘神話是同一個概念,也許有一天我們真的可以破除魔咒,跳出循環。」

 

策展團隊介紹|自己人

團隊核心成員為洪秉綺、冉挹芬與許絲婷,共同關注環境生態與藝術的跨界對話。具有不同專業卻有相同理念的三人,因協力彼此的工作而逐漸形成「自己人」團隊。自己人是形容在各種合作情境中,遇到一拍即合、並且能以互信、負責跟真誠的態度完成各自任務的工作夥伴。並期許像是在生物學中,物種間相互依存帶來「互利共生」(Mutualism) 的關係。彼此發揮專案管理、環境教育、博物館與藝術策展,以及各種多元跨界企劃的專長,期待創造無限大的可能性。

 

陸府基金會(左起)、策展團隊與策展人洪秉綺 (左5)、藝術家艾婕音 Jane Ingram Allen (右4) &潔米·塔巴克 Jami Taback (右3)、李欣芫 (右2)、陳聖文(右1)。圖片來源: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

陸府基金會 (左起)、策展團隊與策展人洪秉綺 (左5)、藝術家艾婕音 Jane Ingram Allen (右4) &潔米·塔巴克 Jami Taback (右3)、李欣芫 (右2)、陳聖文 (右1)。來源: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

 

以美學力量推廣環境生態意識

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藝術總監陳昱潔:「基金會長期關懷環境生態,持續策劃與環境有關的活動,這次《水曰》藝術展,目的就是希望透過藝術作品,它們帶有美學的成分及感受力,讓人們喚起好奇產生興趣。不論是展覽、講座或活動的形式,串聯社區往外擴散來轉化及推廣環境生態這個嚴肅的議題。透過這樣的方式,讓大家對週邊的環境有更多的感知,起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。這次展覽延伸的系列講座及活動,比過去展覽規劃得還要豐富,從兒童到成人,甚至給藝術、環境相關領域專業者,期望大家都可以參與各自有興趣的項目,將體驗帶回生活,應用在日常中。」

 

 

主辦單位介紹|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

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成立於 2012 年,成立衷旨圍繞在永續生態、藝術人文、跨齡交流之間,定期舉辦各式活動、講座、展覽及公益贊助,期望透過這些活動與展覽的分享,將愛護地球生命,尊重生態環境,培養藝術美學的使命傳播下去。透過理念的傳承與實踐,擴大當代社會的美學與生態探究,深化當下議題的哲學思考,以及強化當下的世代對話。以基金會為主軸,整合產學藝三大界共同參與,希冀打造創意美學人文風貌。

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官網

 

 

《水曰 Water Says》特展參觀資訊

展覽日期|即日起至 2024/03/02(六)
展覽時間|週二至週日 10:00-18:00,國定假日照常開放
參觀方式|參觀採預約制,請至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官網或撥打專線 0800-524365
觀展地點|陸府植深館(台中市公益路二段 789 號)

 

展覽系列活動

■ 流域擲聲—手抄紙板畫工作坊

活動日期|2023/12/03(日)
活動時間|9:00-17:00
對象|大眾
講師|艾婕音 Jane Ingram Allen、潔米 · 塔巴克 Jami Taback

 

■ 漫游城市水文—《水曰》藝術家座談

活動日期|2023/12/23(六)
活動時間|14:30-16:30
對象|大眾
講師|李欣芫、陳聖文

 

■ 小魚兒找朋友

活動日期|2024/02/20(二)
活動時間|14:00-15:00
對象|兒童(2-3.5歲)
講師|大樹下音樂工作坊

 

■ 來自水的神秘訊息

活動日期|2024/02/03(六)
活動時間|14:00-15:00
對象|兒童(4-6歲)
講師|大樹下音樂工作坊

 

■ 水的畫像

活動日期|2024/02/03(六)
活動時間|15:30-17:00
對象|兒童(6-9歲)
講師|大樹下音樂工作坊

 

 

Related posts